寧政辦發〔2021〕76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寧夏“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落實。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0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寧夏“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強化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協調,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推進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有效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自治區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嚴格用水總量控制,不斷優化用水結構,切實加強用途管制,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以有限水資源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二、配置原則
(一)嚴守水資源總量控制紅線。全面落實黃河和重要支流水量分配方案,確保全區耗水紅線不超過寧夏黃河水可耗水量,到2025年全區耗水總量控制在41.5億立方米以內,取水總量控制在72.84億立方米以內。自治區統籌2%水量,保障重大產業需水,各市、縣(區)分配耗水量40.65億立方米,分配取水量71.34億立方米。依據當年黃河來水和國家分配水量,實行年度豐增枯減調度。強化多水源聯合調控,用好用足黃河水,優化利用支流水,充分利用當地水,統籌利用非常規水,形成相對完善的水資源統一配置體系。
(二)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充分挖掘農業節水潛力,優化調整三大領域用水結構,從緊核算各業用水,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農業方面,同一作物、同一灌溉條件、同一類型區域采用相同灌溉定額和高效節灌率測算用水;工業方面,采用國內或黃河流域先進用水定額測算用水;生活方面,用水量按定額標準足額配置。
(三)保障水資源剛性增長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產業為要、生態為重,處理好開源和節流、存量和增量、時間和空間的關系,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保障重點特色產業發展用水,補充增加生態用水,持續提升供水服務保障能力,優化水量配置,滿足人民生活更高水平用水需求。
(四)促進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北部地區要保障生態用水,持續發揮冬灌生態效應,維系適宜地下水位,維持現有湖泊面積,推進水質持續改善,維護生態林規模不減。中南部地區要保障主要河道生態基流穩定達標,推動河谷平原區地下水位逐步回升,促進水生態加快恢復。
三、堅持剛性約束,建立水資源優化配置體系
(一)優化配置不同水源。嚴控用水總量,建立總量控制、指標到縣、空間均衡的配水體系,合理配置水資源。用足用好黃河水。北部地區以保障灌區生態健康為底線,適度壓減黃河用水量,倒逼用水效率提升;中部地區最大限度發揮揚黃工程供水能力,用足黃河水;南部地區有條件的縣(區)要用好黃河水。全區黃河水取水總量控制在62.96億立方米以內。優化利用地表水。加強南部地區水庫聯調聯用,在保證生態基流的基礎上,適度開發利用清水河、葫蘆河、涇河流域水資源,全區當地地表水取水總量控制在1.61億立方米以內。嚴格管控地下水。北部地區適度開采淺層地下水,合理控制地下水位;中部地區在有條件的區域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南部地區嚴控地下水位顯著下降區域地下水開采利用,全區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在6.27億立方米(不包括微咸水)以內。綜合利用非常規水。全面實行再生水、礦井疏干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資源配額制,確保再生水利用率達到50%,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率達到90%,全區非常規水利用量達到2億立方米。
(二)優化配置各業用水。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實行定額管理、用途管制,優化用水結構。保障生活用水,積極助推鄉村振興,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向往,生活耗水總量達到3.91億立方米,取水總量由現狀的5.32億立方米提高到6.61億立方米。滿足生態用水,保障河湖基本生態需水、滿足生態林蒸騰消耗、維持適宜冬灌生態效應,維護灌區生態健康,生態耗水量達到4.47億立方米,取水量達到9.5億立方米。節約生產用水,以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倒逼產業集約高效發展,推動產業內部水資源使用權流轉,生產耗水總量控制在32.27億立方米以內,取水總量控制在55.23億立方米以內。其中重點提升農業生產水效,耗水量控制在27.76億立方米以內,取水量控制在49.47億立方米以內;保障工業高質量發展,耗水量達到4.51億立方米,取水量達到5.76億立方米。保障項目用水,統籌耗水量0.85億立方米,對應取水量1.5億立方米,主要用于跨省域交易補充耕地項目灌溉用水、重點產業項目用水等重大項目新增用水。若重大項目尚未落地或指標配置后仍有余量,可用于飼草種植和中北部地區農業用水,支持自治區特色種養業發展。
(三)留足生態用水。建立主要河湖生態水量保障體系,加強生態水量調度,留足重點天然湖泊合理生態補水和主要支流生態流量,確保湖泊不萎縮、重要河道不斷流,清水河泉眼山斷面、苦水河郭家橋斷面生態流量保證程度達到100%。維持北部引黃灌區人工生態綠洲健康穩定,正常年份引黃水量不低于50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位控制在2.5米左右,保障生態綠洲不退化、生態林規模不減少。嚴格控制人工造景擴大水面,嚴禁景觀水面消耗黃河水。加強地下水保護,提升“三山”水源涵養能力,依法關停賀蘭山、羅山、六盤山周邊農業灌溉機井,依法封停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自備井。
四、堅持以水定需,建立與水資源承載力相協調的發展布局
(一)堅持以水定人定城。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人口分布與水資源利用空間均衡性和發展協調性,北部地區充分利用銀川都市圈供水、衛寧城鄉供水工程等水資源配置優勢,滿足人口向沿黃城市群集聚需求;中南部地區依托清水河流域城鄉供水工程、固原市城鄉飲水工程等穩定水源,保障城鎮化生活用水剛性增長。全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以上。
(二)堅持以水定產。嚴格限制高耗水產業發展,把以水定產貫穿于工業產業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根據水資源條件,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快發展新型材料、綠色食品、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等重點產業,加大工業節水力度,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降低單位產品新鮮水消耗量,以節約用水拓展發展空間,構建與水資源承載力相適應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
(三)堅持以水定地。以農業用水控制性指標為剛性約束,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可消耗水資源量測算農業灌溉規模,優先保障糧食生產用水和葡萄、枸杞等特色產業發展供水,嚴控水稻等高耗水農業種植規模,水稻種植面積調整到20萬畝。適度增加生態林面積,提升生態碳匯增量。全區灌溉規??刂圃?200萬畝以內。
五、堅持節水優先,建立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
(一)提高農業用水水平。持續推進節水型農業生產方式,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北部自流灌區,適度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維持綠洲生態平衡,農業高效節灌率達到40%;中部揚水灌區大力推行“鹽池高效節水灌溉”模式,高效節灌率達到80%;南部庫井灌區根據水資源條件和工程條件實際,全面推行節水型灌溉,高效節水灌溉率達到90%以上。到2025年,全區灌溉水利用系數提升至0.6以上,農田高效節灌率提高至55%以上。
(二)提升工業用水效率。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大力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全面開展節水型工業園區和節水型企業達標建設,嚴控高耗水產業發展。強化用水定額管理,對超定額用水企業分類分步限期改造。積極推進寧東基地水務一體化,鼓勵使用礦井疏干水和再生水。到2025年,全區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15%、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
(三)推進城鎮節水普及。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加快實施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完善智慧節水、地下管網智能管控等應用,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統籌排水、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加大再生水、雨水利用,城市綠化、環境衛生、生態景觀優先使用非常規水。深入開展公共領域節水,從嚴控制洗浴、洗車、洗滌等高耗水服務業用水。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采用節水器具,公共綠地全面采用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全面開展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建設,將節水納入文明單位創建考核指標。到2025年,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5%,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建成率達到80%,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
六、保障措施
(一)壓實各方責任。各市、縣(區)人民政府對本地區“十四五”用水權管控指標方案落實工作負總責,將各行業用水指標進一步細化到鄉(鎮)和園區等,確權到各類取用水戶,確保各項管控目標任務落到實處。自治區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一步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任務,壓實工作責任,強化工作舉措,全力組織實施,加強溝通協調和監督指導,形成工作合力。
(二)實施動態調控。全區及各市、縣(區)用水權管控指標為多年平均來水情況下的2025年控制指標。“十四五”期間各行業、區域管控指標按年度采用內插法,實行遞進調整;各年度實際調度及計劃用水量,依據當年黃河來水和國家分配年度水量情況,實行“豐增枯減”。
(三)加強統一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和調配能力。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產業布局中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強水資源論證與取水許可審批,強化計劃用水與定額管理,健全水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嚴格水資源超載地區管控,強化水資源有償使用,構建完善水權水市場,加大水資源、水生態監測能力建設,開展管控影響研究和實施效果評估,管好用足有限水資源。
(四)完善工程體系。按照“強化節水、精用客水、增供中水、應急備水”的基本思路,加快補齊各區域供水網絡體系短板,推進中部地區揚水工程調蓄水庫和南部地區水庫聯調聯用等水資源調控工程建設,合理優化區域、行業間水資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布局的匹配性。
Copyright(C) guoyun.zsza.cn 寧夏國有資本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寧ICP備19001832號-1
地址:寧夏銀川市金鳳區廣場東路219號
聯系電話:0951-6661415
網站統計